《期限》於「第四屆北京國際女性戲劇節」大功告成!
到北京的一星期,我們一起吃早餐、一起從酒店步行到劇場、一起工作、一起吃晚餐、一起回酒店,少點融合也難興高采烈的活。。。所以,這團隊真難得。
第四屆(2017)愛慕·北京國際女性戲劇節首演劇碼《期限》三場演出座無虛席。香港的劇場工作室的演出使觀眾感受到城市香港的獨特觸覺,體驗抵達深處的一場交心。
你可以等一個人多久?
二十分鐘可以。
那若是二十年呢?
二十年的時間,說起來,似乎太長了。但對於長期陷入等候狀態的Sarah來說,時間似乎是停滯的。是啊,Sarah等她的兒子Brain回家,整整二十年了,似乎還會這樣一直等下去,沒有期限。
“已然過去了這麼多年,Brian你到底會不會回來?”這是一直縈繞在Sarah腦海中的問題,長長久久,沒有答案。
沒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吧。Sarah怕,好害怕會得到Brain已經死亡的消息。那樣的話,就真的是徹徹底底的絕望了。現在沒有消息,哪怕是只有絲毫的希望,也是有盼頭的。二十年來,Sarah竭盡所能,粘貼啟示,搜集所有相關的報紙,保持年輕時濃妝,為的是,若是再相見,兒子可以認得出自己......
除了找兒子,老公William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了。她喜歡老公陪在自己身邊,想讓他快點退休,一起安度晚年。卻在女兒Carmen的提醒下猛然發現,William已經去世一年了。怎麼會?
明明每天早上William都會來跟她說話的啊!明明剛剛William還拍著她的肩膀在安慰她。一切都是幻覺?光影中她又看見了William,看到他在暗房裡鼓弄照片,交代徒弟照相館事宜。聽到他對自己說:“我走了,你要好好照顧自己。”是的,老公是去世了,Sarah突然清醒了。
原來,任何事情都是有期限的。冰箱裡的東西早就過期該扔掉了,成堆的報紙也該處理了,而自己,也該走出來了。
《期限》故事靈感來源於紐約男童帕茨(Etan Patz)失蹤事件。帕茨生前與父母住在紐約一處社區。1979年5月25日,帕茨的父母第一次允許兒子獨自走過兩個街區,到車站等候校車上學,隨後再也沒有見到帕茨。直到33年過去,案情才水落石出,對作案者和受害者家屬而言或許都是解脫。案件告破後紐約員警專員凱利說,犯罪嫌疑人埃爾南德斯在警方質詢時神情懊悔,看似“松了一口氣”,“我們只希望這些進展能為帕茨的家人帶去一些平靜”。
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會遇到這樣極端的困境,但是看過這部劇的觀眾大家似乎都很有共鳴,感同身受。其實困境是相似的,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都會遇到不同情形的令人崩潰的處境。而如何面對它,才能讓生活保持原有的平衡,是對所有人的考驗。
而Sarah讓所有人理解她的痛苦之餘,也明白了人要從不如意裡走出來,任何壞事也都是有期限的。
為了使觀眾更加瞭解這部劇,每晚演出結束後,國際女性戲劇節團隊特意安排了“演後談”,每一場都有很多觀眾急切的抒發感受,與《期限》主創團隊互動交流。戲劇節的團隊也深深感動於這部戲可以如此細膩的引起所有人的共鳴,給大家帶來的感動和安慰便是對戲劇節最暖心的鼓勵和認可。
再看看北京觀眾對《期限》的觀後感
觀眾——王夢迪
期限,每件事都有期限,每個人也有期限。等待,是否也有期限。我原以為可以一直等下去,現實卻告訴我已經夠了。第四屆(2017)北京國際女性戲劇節節首演劇碼《期限》,從失子家庭的“留守人”絕望的現實生活出發,展現了他們複雜的內心活動,通過演員的細膩表演和劇情的跌宕起伏讓觀眾仿佛能夠明白那些今天所承擔的痛和希望。一次次仿佛找到孩子的線索,一次次又失去了等下去的希望。幾十年的堅持卻換來現實生活的逐漸破碎。不禁讓我們反思人性的本質,面對那樣的痛苦,我們是應該選擇繼續等待,還是安心過生活。《期限》,從一個家庭出發,反映社會的矛盾面。很好的一部劇,強力推薦。
觀眾——曹瑛
好的演員即使面無表情也會把情緒清晰得傳達,感染你哭或者笑,因為戲在心裡在眼裡。蹩腳的演員即使淚流滿面,你卻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情緒,於是尷尬得“該配合你演出的我只好視而不見”...第一次看香港劇場工作室(Drama
Gallery)的演出劇碼《期限》,演員的表演是前者,一對失蹤兒童父母漫長等待的焦灼停頓、無盡痛苦、以及難以釋懷的情感被準確接收,震撼不已。感謝第四屆北京國際女性戲劇節為大家帶來這麼精彩的劇碼。
觀眾——淡然
冒雨去看了第四屆北京國際女性戲劇節首演劇碼《期限》,良心好劇,太值得了,首先也是關鍵劇本寫的太好了,層層推進,驚喜不斷,每一次轉折都讓人感動和深思,不到最後猜不到結局。再有是舞臺佈置,用紅色大網籠罩整個舞臺,既給人以視覺衝擊又預示了命運和心網。因為是粵語,需要看字幕所以有點忽略了欣賞演技,但劇本和整體感覺都以足夠讓《期限》成為一本好劇。
觀眾——筱白
未知,在給予人希望的同時,又讓人惶惶不可終日。我們相信時間能帶來答案,只是在此之前,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一切。話劇《期限》通過現實與幻境交疊出現的敘事手法,描繪出一位尋子20餘年無果的母親的精神世界,並以此展現出數十年間一家人的堅守與掙扎。本劇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舞美設計思路精巧,演員演技精湛到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藝術作品。除此之外,本劇話題感也十分濃重。兒童失蹤,同性戀愛,提前退休,城市改造,全都是當下社會的敏感話題,這些元素的加入令思維層次更加立體。這也就使我們在回看主題“期限”時,能產生更多的感悟。當我們意識到期限一詞不再只是印在商品包裝上的數字時,難免會想,這或許也是面對殘酷人生的一種態度。我們的生活並不處處盡如人意,甚至往往會是苦澀更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人生就是如此而已。就像劇中的老夫妻,縱然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擊,生活中仍然會不乏甜蜜感動的瞬間。因此我雖不願意讓母親放棄守候,卻也希望她可以卸下束縛自己的枷鎖。是注目短暫的幸福,給悲痛一個期限,還是沉浸於此,了卻一生,是母親最後的選擇。我只想說,別把所有的賭注壓在靠時間沖淡一切,許多期限的長短,往往是自己內心的選擇。
一部讓人很溫暖的劇,一部想記錄下所有臺詞再去認認真真回味的劇,話說,我已經很久沒哭了,預期是平平淡淡的結束,不曾想一次次反轉,眼觀鼻,鼻觀心,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不停地落下來。剛要嘲笑自己淚點怎麼這麼低的時候,聽到前排和右邊的女生也在小聲哭,瞬間覺得無比感慨。謝謝你們,我非常喜歡這部《期限》,尋找一個人是有期限的,但愛和時間一樣,我們願意賦予它無限值。散場時,廖姐姐安靜地站到台前,和大家揮手告別,突然好想大大擁抱,無奈被身後簇擁的人不停地“推”向出口,無暇駐足,算是一個小小的遺憾,希望能跟你們再見!
月亮星人大米殿 2017-08-14
好的故事可以讓人坐住,也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編劇對生活細心的觀察;好的話劇一定讓人觸動,也一定讓觀眾感到心裡某個缺口好像有被填補了那麼一點。失孩家庭失去的不只是孩子,往往家庭成員還失去了平凡幸福人生的可能,我們同情這樣的人,但我們除了陪伴,並不能幫上很多。因為一個人把自己網住了,勸導通常沒有用的,只能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去陪伴、忍耐和等候,等自己想掙脫的時候才會出來。命運或許確實存在,趕上“失去孩子”這樣的人生設置以後,也要告訴自己:痛苦也有期限!精神創傷就好像嚴重的外傷,恰當的醫學干預和親人安慰或許能弱化“疼痛”,但傷口想真正愈療,唯有靠時間。“期限一到,就什麼都會明白的”。看第四屆(2017)北京國際女性戲劇節話劇香港劇場劇團《期限》
Dr.Ray 2017-08-12
有香港人的家庭劇一貫的細膩、動人與紮心。舞美的呈現仿佛回憶織成的牢籠十分對胃口,層層推進的生活對白讓你一點點走入其中,並在最後被綿延全場的鋪墊直接擊中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飾演媽媽的廖淑芬不愧香港舞臺劇獎多屆得主,對這個可愛又令人同情的母親的塑造可以說是各種狀態切換自如了。
NovemberRain 2017-08-12 (20170812
A33劇場版)
劇本非常棒,很多細節(臺詞故事線佈景配樂)體現劇團非常用心,演員們用心專業且有爆發力,特別是飾演母親的香港舞臺劇獎多屆得主廖淑芬有著五星級的表現。在劇後回答觀眾提問時雖然語言不是很相通,但每一位演員都很謙遜且真誠。| 任何情緒都應該有個期限,生活總是要向前看。
大雪 2017-08-15
短小精悍,7場戲在一個半小時之內演完。節奏控制的很好,完全不覺得趕。把子女失蹤和同性戀兩個相對敏感的話題融合到一個家庭裡,自然不突兀。演員演技贊,人物一個一個都立得住。感情表達處理的很細膩,小細節見得出打磨功夫。
中年女孩李安寶 2017-08-14
演技爆表,4個演員,分別正是兩對夫婦。經過很長時間心裡對一件事的熱情還仍然高漲的人,就是對一件事物看了很多遍還會覺得新鮮喜愛的人,就是所謂的有初心的人了吧。
芊芊淳雨 2017-08-13
哭慘了……香港的話劇從沒讓我失望。最感動的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中夫妻兩個人的情感。
王哈哈 2017-08-12
在家人之間瑣碎的日常交談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題並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表演樸實而細膩,讓人在平淡之中感受那份切膚的悲痛。我們的人生中是否有過這樣的自責,即便代價不是20年?什麼叫放下?又怎樣和自己的內心和解?我覺得可能真沒有那麼容易。這場的演後談品質很高,很喜歡這種有趣的互動。
看《期限》的劇碼介紹,很容易就聯想到口碑爆棚的香港話劇團的《最後晚餐》,看劇的同時還能解鎖新劇場,於是冒雨前往看劇。本劇講述了失蹤兒童對一個家庭的影響,這個家庭還有一個同性戀女兒,可想而知表面看起來嘻嘻哈哈、實則內心脆弱的母親會背負怎樣的心理壓力!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始終牢牢吸引著我,虛實交錯、抽絲剝繭,層層剝開的真相讓開始時的一個個疑點迎刃而解。劇本完整、邏輯縝密、環環相扣,密集的臺詞通過演員準確地傳遞給觀眾。特別是男女主角情緒到位,不煽情,不做作,真摯自然,他們的精彩演繹讓觀眾也淪陷于他們的心網之中,感受著命運的安排,體會著男主反復說的“期限一到,一切都會清清楚楚”這句話的含義。編劇也是本劇的男主,受到一起美國失蹤兒童案件的啟發寫下了《期限》,故事也借鑒了電影《失蹤的骨頭》的情節。我之前看過為數不多的幾部香港話劇,都是現實主義風格,不追求花哨的舞美效果,以真摯自然的表演打動觀眾,展現真實的香港社會風貌,我都很喜歡。《期限》延續了我對於香港話劇的良好印象,以後可以多加關注。
在此,多謝「第四屆北京國際女性戲劇節」各人,讓我們的演出順利完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